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科文艺 > 教育文章 >  » 正文
以党史国史浸润师生心灵
日期:2023/02/04  

甄良

(广东省江门台山市台城第三小学,广东   江门   529200)

【摘要】 忠诚于党的事业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 内核,蕴藏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理想追 。在民族水深火热救国救亡的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 立新的人民共和国为初心,在古老的神州大地浴血奋战, 江南北遍布着红色历史烙印的鲜红土地,在这片鲜红的土 上填满了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使命,   红色基因培育了一代又一 忠诚党员。在新的历史长征路上,如何真正做到我们始终 自己的这个使命初心,牢记自身的历史使命,再次努力 创造新的历史佳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地方的工作 。从年前的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为培训主题的教育学 践活动中,全国中小学始终坚持以 " 时代之问 " 为思想 向,从自己的红色基因中吸收和借鉴出强大的社会主义精 神力量,担立德树人的使命,答好“时代答卷”。

关键词】 党史国史;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 深厚的自信。建国以来,中小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传 承和创新发展的高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成 于这片红土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担当,作为中小学教 我们无旁贷,应当义不容辞勇担时代重任。

一、党史国史滋养学生心灵

代中国史,是一部人类的屈辱历史,现代中国史是一 部民族天斗地改新颜的革命战斗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以  自己民族的顽强韧性,  以赴汤蹈火、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 仆后继, 不怕流血牺牲带领着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奋斗史。 记住历史,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读懂历史,才知道我们走 向何方,不忘历史,忘记就等于背叛。  "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的党史国史正是这样一部新陈代谢,  吐故纳新的历史书卷,党人如此,国人如此,我们一直在 现民族拯救、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坚 着我们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对时代的责任担当。   国势之强 ,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办好学生的思想政 和科目理论教育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老师,在教师的引  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力、创造力。思政课指导 教师首先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严格执行遵循习近平

记所讲 " 六个要 " 的总体要求,理直气壮地认真讲好自己的 一堂思政课,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我们的思政课老师提出的 项更高要求,也是我们的思政课改革指导。师的安身立命 之本,更是我们的底蕴和底气所在。

有人曾经说,  世上有两种东西比较难:   一是把自己的 维变成别人的思维,二是把别人的资本变成自己资本。前 成功了叫做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读史可以知兴替, 往可以知未来,对思政课老师来说,学史读史用史,不仅要 自己吃透弄懂 ,更要外化为行动, 做到言而有信, 行为有果。 学高能为人之师、体正以人为范 ! 思政课领域的教师必须 高站位、讲政治,旗帜鲜明地以总书记 3. 18 重要讲话精神为 指南  要举旗定向,  自我比对 " 六个要 ",找差距、补短板,  不断加强我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己,努力培养和增强 人格力,  言传身教,  守正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是教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更是新时期教育者的责任担当。  用红色基因浸润学生走好人生每一步,为每位学生去伪存真 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在继承传统有效做法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创 教育形式和载体,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使 国史教育熟记于心,见之于行。有机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建 ,学校在自己的宣传长廊、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校本 教材等的宣传阵地上,开辟党史国史教育专栏;在教学楼里 精心设计制作 " 光辉的历程 " 党史长廊、  " 悠久的历史,灿 然的文化 " 国史长廊和 " 美丽的家乡 " 广饶文化历史长廊将 党史国史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使党史国史随处能见, 随时能听,随时可学。我们五邑大地,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解放的历史征程上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辈,他们为共产主 的理想牺自我,这种凛冽的民族气节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为民族救亡、民族自立抛头颅洒热血,  生忘死奋斗不息。如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台山籍的革命 林基路事迹,他当年与陈潭秋、毛泽民在新疆进行革命 斗争,不幸牺牲英勇就义;开平市周文雍与陈铁军革命烈 在广州进行革命斗争事迹,他们的革命斗志感染了一代又 代的五邑新生代。可见,活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党史 国历教育,  组织广大学生走进了历史博物馆、革命英雄故居、纪念碑革命烈士陵园,充分利用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 红色文化等鲜活的资源,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两史教育  可提升国史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增强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形式和载体。例如幼儿园举办 剪五、绘制国旗等爱国主义活动,在说、做、玩中渗透出  自己的爱国情怀;小学组织开展编演各类文艺节目、诵读老 一辈革命家和志士仁人的诗文等实践性活动,增强了学生对 于党、国家的认识和热爱向往;初中组织学习党史国史汇报、 国旗下讲话、两个历史故事讲讲、演说大赛、书画拍照大 等,搞 " 四个结合 ",注重实践性。学校将党史国历教育 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将党史国历教育融入 " 养正教育 "  德育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有机 合,  为学生筑牢人生底色;与 " 三项活动 " (中华经典诵读  感和教育、才艺培养)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新内容提升新层次; 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齐抓共育成合力。

坚持用井冈山和苏区精神等红色基因铸魂育人,高质 完成立德人。对于中小学基础义务教育而言,红色基因的 永恒生命力就是在于筑牢“五育并举”,培养大批具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加快和大力推进 育工作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 时代教育进程中,构筑起坚固的意识形态防火墙,扎根红 地,传承红色基因是固化爱党爱国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 好红色文化,走好新长征之路,教育和引导好中小学全体 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级各类学校要做忠实的红色基因实践者,实现中华民族繁 稳定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明确使命,传承红色经典

初心使命,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党史国史教育活 动自开展以来,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极 索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新路子,整体上构建  " 良习 " 课程为教育核心,纵向相互衔接、横向贯通  " 养正教 " 校本品德育课程体系,收到明显的效果。传 承红色基因,培植青年学生把爱党爱国的感情和热情转化 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内在强大动力,内化为自己行为 则和价值求,促进了广大青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 理想信仰的培养。使我们的课堂变成充满人文情怀、积 进、洋溢活力的精神课堂,成为学生 " 积极投入、合作 探究、精彩纷呈 " 的课堂,  成为学生 " 养正习惯、养正行为 养正思想 " 的课堂,成为师生 " 以学为本、追求真理、全面 发展 " 课堂。

习近总书记曾多次明确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坚定树立

正确理想信念,  坚持立德树人、厚植热爱民族主义的情怀, 广大师生要善于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增长自己的知识和 解,养自己的奋斗精神,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坚持把 " 红色基因 " 深度地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整个过程,在人才培养 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 套具有浓郁的红色民族文化情怀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 程。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的资源、讲好这些红色故事,把 些主题红色的资源深深地渗透到党史、国史的传统文化教 中,加强对广大师生在自己所认为接受的主题红色教育中 守初心、肩负使命,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 " 八个统  " 原则    " 八个相统一 " 既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的成功经验的一次系统分析和总结,更是对当前我国大中 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刻揭露,为我们办好学 的思政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路线图,为大中小学 政课的革和创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  标准。育人过程中我们要深度挖掘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中  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发挥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  全要素、全过程、整体育人。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多样的系统性工 程,我们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分工合作、协同进行创新, 类学校党书记和校长必须切实重视狠抓好学校思政课教 育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弘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课教育改革创 新的伟大主旋律、传承中国红色思想基因、坚定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小康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中国发展之路。

结语

基础义务教育工作是国者之大计、党者之大计。为党育 、为国育才是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要求,实践 证明,为推进我国中小学思政教育事业高质量地发展, 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传播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把 青少年培养成担当国家民族复兴重责大任的新一代时代 创造者。在我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征程上, 色基因所迸发出绽放的一道道时代光芒,正在引领我们各级 各类校以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们身影为镜, 不忘自己的初心, 牢记自己的使命,描绘更美好的新历史时代文明画卷。

考文献:

[1] 江西党史成果——读《中国江西历史》第二卷 2019. [2] 金一南《苦难辉煌》修订版。2015

[3] 郭文亮教授“党史国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2020.0809 [4] 习近平坚持八个“相统一”标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

.2020.



上一篇:红色资源与中学历史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以广州市为例
下一篇:信息时代下中职德育管理工作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教育文章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鲁字第37H0A668号/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格/中国期刊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客服电话:010-5827999 客服QQ:2158620360 邮箱:chinese_data2010@126.com
Copyright ©2010- 中文学术期刊源数据库 鲁ICP备2022025313号-1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