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支持生育的政策,一定要“靶向”施策、能够真正落到解决生育“痛点”上。否则,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措施如果“不痛不痒”,再多的政策措施、看上去多么美好的“真金白银”,或都约等于白搭。
好看视频相关报道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渝西锋光
今年以来,已有多地陆续推进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如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其中,云南、山东济南、湖南长沙等多地发放“真金白银”。
纵观全国各地陆续推出的生育支持措施,多半体现为“放假”或“发钱”两个方面。比如,女方享受158天产假、配偶享受不少于15天陪产假,3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享受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育儿假;再比如,给生育家庭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对婴幼儿意外伤害险参保给予补贴,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及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生育妇女每月加发200元育儿生活补贴……
按理说,无论是“放假”还是“发钱”,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然而,一边是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出台得热火朝天,另一边的现实情况却是,即便在诸如“真金白银”的干货政策面前,相当比例育龄段人群却表现出极为淡定的不为所动。
众所周知,出台生育支持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鼓励育龄人群“研究生”、抓紧生;如果业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地方、牵涉范围更大人群,指向效果更猛、条件更诱人的鼓励政策出台。但是,无论以后还有哪些地方出台什么样的鼓励措施,有一条原则或不能被忽略、而是应当愈发清晰,那就是支持生育的政策,一定要“靶向”施策、能够真正落到解决生育“痛点”上。否则,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措施如果“不痛不痒”,再多的政策措施、看上去多么美好的“真金白银”,或都约等于白搭。
“生儿易、养儿难”,目前很多地方出台的生育补贴、生育保险措施,其实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生”这个环节,而对婴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学龄阶段接受国民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减压涉及不多。对于大多数育龄夫妇来说,他们既要考虑生孩子的成本,还要考虑养育、抚养孩子的成本,决定生或不生孩子,就绝不是只管生、不管养的“一锤子买卖”思维。也只有不断深化优惠政策措施,从“生”到“养”、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接受教育抚育成才,整个过程的育人成本,都不只是育龄夫妇在承担,而是都有相应的政策作“保底支撑”,才能更大可能消除育龄群体顾虑,进而勇于放心地生、敢于大胆地生。
当下,越来越多的育龄群体在考量政策“含金量”上,更为在意自己的获得感。比如,在踌躇“生”或“不生”时,就特别在意“品质”这个关键词,也就是如何让所生养的小孩,更为充足地、可持续地享受到高品质生活、生长资源。客观看,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东西部不同区域之间,就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资源的匹配上,目前依然存在欠均衡现象。如果能够有更为直观可视、更为精准到位、更为惠民有感的政策措施,及时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鸿沟,能够让更多元更充沛的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更为均衡地铺洒到每一位社会公众身上,让育龄群体不再为争抢社会公共资源而焦虑,不再担心自己和未来的孩子陷入各种各样的“内卷”,靶向公众“痛点”出台的激励政策,无疑更为富含“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