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由于农药的使用,每年挽回的粮食作物产量约为总产量的7%。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以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为病虫草害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目前对于大多数病虫草害而言,使用农药仍是最有效和不可替代的防治方法。但是,随着农药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农药残留逐渐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农药污染,已迫在眉睫。
一、农药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大气污染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农药生产企业排出的废气、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等,而以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为最严重。大气中的残留农药漂浮物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与气溶胶的状态悬浮于空气中。空气中残留的农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一些高稳定性的农药进入到大气层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污染区域更大,并对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水体污染
农药对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田施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的雾滴或粉粒飘移沉降至水体以及施药器械的清洗等。农药除污染地表水体以外,还使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一般情况下,水体中农药污染范围较小,但随着农药的稀释扩散,污染范围逐渐扩大,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水质恶化,影响水中生物正常生存发展;饮用水源受到农药污染,会致使人畜中毒致病等。
(三)土壤污染
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与“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防治农田病虫草害直接向土壤施用;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气排放和农业上采用喷雾时,粗雾滴或大粉粒降落到土壤上;被污染植物残体分解以及随灌溉水或降水带入到土壤中;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渣向土壤的直接排放及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事故等。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将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会降低土壤中农药的生物学活性,降低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向大气中的挥发性,同时它对农药在土壤的残留性也有一定影响。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可通过降解、移动、挥发以及被作物吸收等多种途径逐渐从土壤中消失,但其速度往往滞后于农业生产周期。
(四)农作物和食品污染
土壤中农药的残留与农药直接对作物的喷洒是导致农药对农作物和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作物的污染程度与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的性质、农药的性质以及农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农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再经过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等过程,逐步将农药分配到整个农作物体中,或通过农作物表皮吸收粘着在植物叶面上的农药进入农作物内部,造成农药对农作物和食品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