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自媒体平台不断扩张与发展,倒逼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顺应时代潮流和需求,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本文通过对现实困境的分析总结,以激励机制为理论依据,给出符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的学科竞赛架构思路,并为其设计一套较为详尽的保障制度,以期达到推动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激励手段;竞赛架构;保障机制
一、现实困境
从“体量”这个维度来看,无论是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吸纳播音主持类考生的人数,民办高校都应作为我国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且优质的人才储备。但由于“民办”“二本”或“三本”的标签,绝大多数播音主持专业的新生对其认可度并不高,更多只是一种无奈或保底的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心理通常表现为“负面的入学情绪”“学习态度不端正或不积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参与专业实践和学科竞赛的热情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以上问题也致使教师在专业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频频反馈“学生能力不足”“优质学生‘少而重(chóng)’”和“难以实现‘产品化’的课程教学目标”等情况。为打破并改善这一现状,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过程中营造一种竞争、激励的学习氛围,是突破教学困局、激发学生潜在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因此,以激励机制为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建立常态且稳定的学科竞赛体系,进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是本次教研的重要内容。
二、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主体(激励者)为促使客体(被激励者)对某一目标产生欲望,再转化为具体的执行过程,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激励一般表现为言语上的鼓励、支持,以及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美国心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对激励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中国管理学家苏东水将激励定义为“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则认为“激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感觉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或要追求的目标,便出现一种紧张感(即未满足的愿望),引起为实现目标的行动,最后满足了要求”[3]。由以上各学者给出的定义可知,激励至少具备三个特征,即潜在性(需通过不断地诱导和激发才得以呈现)、个性化(个体的内在需求使激励具备可执行性)以及导向性(须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和价值取向)。同时,为了更好、更持久地实现激励效果,需要把激励行为置于一个可使其正常运作且良性发展的机制中。学者邓纯东认为“机制就是一个系统稳定发展、一个实体运行所依赖的一切体制、制度、办法、习惯的总和”[4]。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及学生特点,以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激励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科竞赛的架构
通过湖北地区同类型普通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展开的研究,其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专业基础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