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科文艺 > 文学文章 >  » 正文
志贺直哉《在城崎》研究综述
日期:2022/09/30  

《新玉文艺》2022年12期

赵怡媗

西北大学



摘要:志贺直哉根据自己在城崎疗养院的亲身经历,于1917 4月完成短篇小说《在城崎》,并将其发表在同年五月号《白桦》 杂志上。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沉寂三年后发表的首部作品,被公认 为日本文坛“心境小说”的典型之作并入选中学教科书,同时也 是他转向“心境小说”的标志。得益于在日本文学界的特殊地位,《在 城崎》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志贺直哉;在城崎;研究综述

志贺直哉和《在城崎》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兼具 强烈的自我意识及严格的逻辑观念,擅长以简洁的文体表现敏锐 的感受性,与其他白桦派作家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被誉为“日 本短篇小说之神”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在城崎》、《和解》、长 篇小说《暗夜行路》。

《在城崎》作为一部典型的心境小说,充分反映了志贺直哉历 经世事后的内心世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把对环境的客观描写与 主观心境有机结合,通过叙述车祸后在城崎的三周疗养生活中亲眼 所见的蜜蜂、老鼠、蝾螈的死亡,体现作者的生死观念和人道思想, 细腻刻画了自身的心境变化。事实上作者的确亲历了一起电车事 故,而这起事故以及因事故受伤后的疗养生活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生死问题。

首先是蜜蜂之死。主人公看到一只蜂死在玄关的屋顶,其余 蜂群对它的残骸视而不见,尽管往来于身旁却不做片刻停留。三 天后,一场雨彻底冲刷了蜂的尸体,这让他感受到死亡的寂静, 这种寂静令刚经历车祸的他觉得亲近。其次是老鼠之死。某天, 主人公去东山公园散步,看见一只硕大的老鼠在河里挣扎,头上 还贯穿着一根长约七寸的鱼钎。岸边的围观人群不断向老鼠投掷 石头,老鼠则拼命地向岸边游去,然后每当它快要够上石壁,头 上的鱼钎都会抢先把它顶落回水中。老鼠在死期将至时徒劳抗争 的姿态深深刺痛了主人公,也让他联想到刚发生车祸后在意识不 清的情况下竭力求救的自己。第三是蝾螈之死。一天傍晚,主人 公沿河散心,在斜伸出水面的石块上看见了一只蝾螈,出于对蝾 螈的不喜原打算赶跑它,最后却失手将其打死了。因为这次遭遇, 主人公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领悟到生与死并不是极与极, 死亡有着无可奈何的偶然性。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以“在城崎“城〃崎 为搜索关键词,采集到作为原始数据的学术论文共计52篇。排除 3篇重复数据、3篇小说原文及译文,以及1篇与原作品关联性不 大的研究,共有45篇有效数据。首先,针对45篇有效数据进行分类, 按照研究主题分别统计出数量及其所占比例(表1)。

如表1所示:目前从CNKI所能查到的52篇学术论文中,“死 亡意识、生死观、生命哲学”相关研究数量最多,共计22篇,约 占有效数据的一半。其次为“作者心境、人生观、,共计7篇。此外, 依次为“心境文学、心境小说、小说形式, “表现技巧、文学审美、 翻译原则、、“佛教、无常观、,数量分别为7篇、6篇和3篇。

1五个研究角度的学术论文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研究角度

论文数量

比例

死亡意识、生死观、生命哲学

22

48.88%

作者心境、人生观

7

15.56%

心境文学、心境小说、小说形式

7

15.56%

表现技巧、文学审美、翻译原则

6

13.33%

佛教、无常观

3

6.67%

总计

45

100%

 

2.1探究《在城崎》中体现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哲学

将有效数据按照被引频次顺序排列,位列第一的是来自华中师 范大学肖书文教授于2006年发表的《论志贺直哉 < 在城崎〉中的 死亡意识》,这篇研究同时也是其中下载次数最多的文献。肖教授 依次对《在城崎》中描写的三个小动物的死亡情况做出概述,并在 此基础上分析志贺直哉死亡意识的变化。她指出蜜蜂、老鼠、蝾 螈所象征的哲理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结构:面对蜜蜂的死亡时,主 人公尚未有明确的死亡意识;面对老鼠的死亡时,主人公领悟到只 有依靠自己才能得救;面对蝾螈的死亡时,主人公明白了生存的空 寂和无意义。在结论处,肖教授强调作者并未止步于最后这种境界, 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有待读者继续开拓。

由于短篇小说《在城崎》的情节主要围绕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而 展开,所以针对《在城崎》的研究无法避免地会触及死亡意识、生 死观、生命哲学等主题。吕智杰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论 < 在城 崎〉的生死观》中分析了小说中生死观形成的原因、以及志贺直 哉的生死观在小说中的体现,并在最后得出结论:生命的偶然性和 不确定性就是小说《在城崎》的魅力所在。邓芸在《从 < 在城崎 >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中根据志贺直哉的家庭背景阐述了其生死 观的形成,并分析了他生死观经历的几种变化:亲近死亡、恐惧死 亡再到看淡死亡。成洁于2016年在《从 < 在城崎 > 中的三个小动 物之死来看生命存在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小说提到的三种对待死亡 的态度代表的其实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并结合自身经历抒发感悟。

2.2探究志贺直哉在作品《在城崎》中体现出的心境变化

《在城崎》不仅展现了志贺直哉的生命哲学,而且体现出志贺 直哉心境调和的历程。从蜜蜂到老鼠再到蝾螈,每个动物的死亡都深深刺痛了作者的内心,再加上他经历车祸身受重伤的遭遇,他 的心情由平静、亲切过渡到不快、落寞,最后变为感伤与无奈。

对于志贺直哉在《在城崎》中体现出的心境变化,李渡、郝莉 菱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志贺直哉的心境调和之路一一以 < 在城 崎〉为中心》中写道:面对蜜蜂的残骸“我”产生了厌恶死亡的心情, 而当残骸被雨水冲刷后,“我”对死亡的亲近感加深了;目睹老鼠 的挣扎“我”领悟到求生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看着蝾螈的尸体,“我” 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生死的偶然。司趁云、任惠芹在2012 年发表的《浅析<在城崎〉中志贺直哉的心境变化》一文中,将 志贺直哉的心境变化概括为:对死亡的平静到对死亡的恐惧、对生 的强烈欲望,最后是对死亡的无助。

2.3以《在城崎》为例探究心境小说的表现特征

心境小说是日本文学界的一种特殊体裁,是把小说、传记和 思想评论综合在一起的文体。《在城崎》发表7年后,当时《新潮》 杂志的主编中村武罗夫将心境小说的特征概括为:作者直接出现在 作品里,直接与读者说话,一味地叙述作者的心情。此后,新思 潮派代表作家久米正雄进一步提出:心境小说实际上就是作者当时 心情的再现,就是作者观察对象时的人生观、感想通过小说的形 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心境小说的主人公一定是作者本人,主人 公的情绪就是作者本人的情绪。

在国内针对《在城崎》的研究中,最早论及心境小说这一体 裁的是王符。他于1992年发表在暨南学报的文章《论志贺直哉的 <在城崎〉与心境小说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详细分析了心境小说 这一特殊文体的特征,揭示了《在城崎》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 其艺术价值,论述了志贺直哉通过《在城崎》表现出来的心境和 思想。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赵敬教授在杂志《日语学习 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论志贺直哉心境小说的表现特征一一以< 护城河畔的家〉和<在城崎〉为例》从志贺直哉心境小说的视觉 效果、用词、句子等角度分析了其作品的表现特征,得出志贺直 哉总是用最平易的用词、最精炼的描写进行创作,这也使得志贺 直哉的作品具备脱俗的美感。

2.4以《在城崎》为文本分析表现技巧、文学审美、翻译原则 的应用

学者刑宇夏于2010年发表文章一一《论 < 在城崎〉中的对照 表现》,在该论文中刑宇夏通过对《在城崎》的细致分析,探究了 其在创作表现方面的特征。2014年,宋倩发表了《试论日本作品 <在城崎〉中的文学审美》一文,从语言、内容、目的三个方面出 发对小说《在城崎》进行审美上的剖析。作为一部出色的日本文 学作品,《在城崎》顺理成章地被翻译成中文引入国内。相应地, 出现了一部分以《在城崎》为文本从翻译学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 如周京楠于2017年发表的《源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 一一 < 在城崎〉为例》,高嘉临于2019年发表的《浅析翻译 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一以 < 在城崎〉为例》。

2.5探究《在城崎》中体现出的佛教无常观

自奈良时代以来,佛教传入日本并得到普及,到了《在城崎》 发表的1917年,佛教思想早已渗透到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 艺术等诸多方面。志贺直哉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自然会受到佛教思想 的影响。《在城崎》中,面对蝾螈的死亡作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 无常,也深刻认识到死亡所存在的偶然性。蒋翠在2009年发表的 文章一一《浅析 < 在城崎〉中佛教无常观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的体现》中指出,志贺直哉通过《在城崎》揭示了一切生物都无法 掌握自己的命运而生死难料的无常思想。史继英2017年在《〈月 夜〉与 < 在城崎〉无常观之对比研究》中表示,《在城崎》所体现 出的无常观是一种消极的无常观,充满了志贺直哉对死亡的无奈。

、结语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相关论文,不难发现对 于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在城崎》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五个角度:“死 亡意识、生死观、生命哲学” “作者心境、人生观”、“心境文学、 心境小说、小说形式”、“表现技巧、文学审美、翻译原则”以及“佛 教、无常观其中以小说的“死亡意识、生死观、生命哲学”为 核心的研究数量最多,这是因为短篇小说《在城崎》的情节主要 围绕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而展开,所以针对《在城崎》的研究无法 避免地会触及死亡意识、生死观、生命哲学等主题。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成洁.从《在城崎》中的三个小动物之死来看生命存在的意 义[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3):143-144.

<!--[if !supportLists]-->[2] <!--[endif]-->邓芸.从《在城崎》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J].语文建 ,2013,(09):30-31.

<!--[if !supportLists]-->[3] <!--[endif]-->高嘉临.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以《在城崎》为例[J].北方文学,2019,(24):252-253.

<!--[if !supportLists]-->[4] <!--[endif]-->蒋翠.浅析《在城崎》中佛教无常观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的体现[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1):43.

<!--[if !supportLists]-->[5] <!--[endif]-->李渡,郝莉菱.志贺直哉的心境调和之路——以《在城崎》为 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2,(20):46-47.

<!--[if !supportLists]-->[6] <!--[endif]-->吕智杰.论《在城崎》的生死观[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 ,2014.

<!--[if !supportLists]-->[7] <!--[endif]-->司趁云,任惠芹.浅析《在城崎》中志贺直哉的心境变化[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04):49-50.

<!--[if !supportLists]-->[8] <!--[endif]-->史继英.《月夜》与《在城崎》无常观之对比研究[J].报刊 荟萃,2017,(10):48-49.

<!--[if !supportLists]-->[9] <!--[endif]-->宋倩.试论日本作品《在城崎》中的文学审美[J].青年文学 ,2014,(17):113.

<!--[if !supportLists]-->[10] <!--[endif]-->王符.论志贺直哉的《在城崎》与心境小说在日本文学中的 地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01):107-111.

<!--[if !supportLists]-->[11] <!--[endif]-->薛芳.试论《在城崎》中的动静生死[J].神州,2014,(06):16-17.

<!--[if !supportLists]-->[12] <!--[endif]-->肖书文.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死亡意识[J].云梦学 ,2006,(06):117-120.

<!--[if !supportLists]-->[13] <!--[endif]-->刑宇夏.论《在城崎》中的对照表现[J].大家,2010,(02):210.

<!--[if !supportLists]-->[14] <!--[endif]-->赵敬.论志贺直哉心境小说的表现特征——以《护城河畔的 家》及《在城崎》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04):69-73.

<!--[if !supportLists]-->[15] <!--[endif]-->周京楠.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一一以《在 城崎》的三个中文译本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24):78- 79+81.

作者简介:赵怡(1997-),女,汉族,江西赣州,研究生二年级, 西北大学,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时间长河里的回望——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模式
下一篇:“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为例
文学文章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鲁字第37H0A668号/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格/中国期刊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客服电话:010-5827999 客服QQ:2158620360 邮箱:chinese_data2010@126.com
Copyright ©2010- 中文学术期刊源数据库 鲁ICP备2022025313号-1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