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科文艺 > 文学文章 >  » 正文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与改进研究
日期:2022/09/30  

《新玉文艺》2022年12期

杜靖  石静咏诗

吉首大学



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利于查 找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对策,推动高校资助 育人的规范化进程,从更高意义上推动教育公平。论文阐述了当 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资助对象认定识别不精确, 资助帮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精神育人做得不到位。立足立德树 人时代背景提出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进建议,强调要科学制 定资助对象识别标准,健全资助对象识别认定制度流程;增强资助 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精准脱困;关注资助对象精神因素,抓 好精神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识别;精神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工作目标,进 一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让学生能公平接受教育。在教育工作体系 中,立德树人是核心也是根本目标。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高校 资助育人工作,有利于正视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 大学生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资助,从更高意义上推动教育公平,促 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资助对象认定识别不精确

当前,高校较为重视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资助对 象认定流程,一般情况下,多以班级为单位,会成立相应的认定 和评价小组,在认定和评价主体中纳入班主任、普通学生和班干 部,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的调查和走访推荐困难帮扶对象并由学生 进行评议,且这个过程民主评议小组还会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的 日常消费和生活细节进行调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困难情 况进行分档和评级。然而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值得商榷,评议过程 的科学性不足,缺乏规范化的评议标准,对资助对象的困难情况 的评议往往依赖于小组成员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且限于地理距离 因素,评议小组成员一般不会实地走访了解资助对象的家庭情况。 一般会要求生源地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困难证明,然而,生源地政 府部门往往只是凭学生家庭的一面之辞给予证明,并不会对其家 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对象识别的精 确度。还有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好面子或心理过度自卑, 不愿向他人展示自己困难的一面,不敢或不愿提出资助申请。另外, 也有一些学生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为了套取资助款而隐瞒家庭经 济收入,申请资助。上述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资助育 人工作的公正性构成了不利影响。

二) 资助帮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功能就是经济方面的资助与帮扶,资助对 象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困难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资助对象对高 校资助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一些高校资助育人时却采取无差别 资助模式,针对困难程度和困难因素不同的学生,给予提供助学金、 一次性困难补助和生活补贴等方面的补助。这些资助方式往往覆 盖范围较广,能涵盖所有的资助对象,但每个资助对象得到的资 助总额往往不高,这种“平均主义”的资助方式无法满足资助对 象资助的现实需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帮 助,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反而从资助中获得更多利益, 且针对资助对象的帮扶过分注重物质和经济上的帮扶,对于资助 对象精神方面的帮扶力度不够。

三)精神育人做得不到位

资助对象一般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困难,但资助对象受各 种因素影响,也会在心理存在重重压力。一些资助对象存在自卑、 过激、难以融入等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充分 关注资助对象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加强精神帮扶,对于资助 对象的成长具备积极的意义。当前,一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关注 资助对象通融顺利完成学业,将重点放在资助对象面临的经济困 难的帮扶方面。资助工作过分注重帮扶文件的执行,往往采取无 差别对待政策,较少与资助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资助对象 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了解不深。虽然我国各高校较为重视精神育人, 会通过开展感恩和诚信教育等方面的资助育人主题活动,让资助对 象在接受资助过程中感受到诚信和感恩的价值,然而由于这些活动 往往只在资助育人工作实施时偶尔开展,未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 一些资助对象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仍然存在诚信缺失,生活奢靡,缺 乏感恩意识和吃苦奉献精神等问题,在获得经济资助后,一些学生 会胡吃海喝,购买奢侈品,且将更多时间用于高消费而耽误了学业。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 科学制定资助对象识别标准,健全资助对象识别认定制 度流程

在资助工作中要努力查找资助育人过程中出现的识别不准的 问题,构建科学的资助对象识别评议标准和认定管理流程,要着力 体现公开公正的资助评价理念,对原有的资助管理流程进行梳理, 努力推动资助育人管理的规范化进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等 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 意见》(教财〔2018 16号)文件精神,对不同的资助对象进行走 访调研,对相关资助对象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鉴别,严格按流程操 作。如针对新生要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及时录入资助对象家庭情况、 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详细情况,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维护,保 持动态更新,确保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校要采取各种方式与资助对 象家长、生源地民政部门、居委会等加强联系,真正了解资助对象 家庭实际情况。也可采取家访等手段,走入资助对象家中进行调查, 动态跟踪助学金使用情况,观察资助对象的生活细节,借此了解其 困难信息真实性。认真核实困难申请材料,引入民主评议机制,通 过公开公正的方式识别资助对象,对有困难的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二) 增强资助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精准帮扶

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困难因素对资助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并 据此采取差异性和更具针对性的资助政策,针对经济特别困难的 资助对象可采取助学金和生活补助等资助方式,针对家庭经济困 难一般的资助对象可优先安排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方式, 以此激发其自力更生和自我抗争的积极性。要努力采取措施增强 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除针对一些特殊困难学生可给予相应的资 金补助和学费减免外,对其他资助对象全面实施勤工助学、特色 奖学金、公益实践活动资助,让学生在持续的学习实践中获得劳 动报酬,真正使资助对象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使其劳动积极性得 到提升,要真正围绕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来进行帮扶和资助,高 校要着力构建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的资助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 教育培训和就业辅导,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考取各种技 能证书,以此增强其就业自信,鼓励资助对象参加各种创新创业 竞赛和科研项目攻关,以此让资助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 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长。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关注资助对象精神因素,抓好精神育人

立德树人背景下,着力突出资助育人的德育功能是资助育人的 重要目标之一,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 的每个环节,努力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进行融 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测评、活动竞赛、评奖评优等活动,引导 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 开展以感恩、诚信、奉献和爱心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资 助对象增强感恩、诚信意识,培养资助对象的爱心和吃苦奉献精 神。针对一些资助对象心理上存在的压抑和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 引入创新性心理资助策略,要加强辅导,通过谈心交流和走访等 方式全面了解其心理症结,并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邀请专家举办 讲座等方式,对资助对象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此引领资助对 象走出心理误区,滋养资助对象的心灵,使资助对象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闻羽,甘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的设计与思 考 [J].教育现代化,2018,5(52):193-194.

<!--[if !supportLists]-->[2] <!--[endif]-->李淑芳.高职教育管理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 究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5):120-122.

<!--[if !supportLists]-->[3] <!--[endif]-->王怡岚.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资助育人工作[J]. 业与科技论坛,2021,20(5):254-255.

<!--[if !supportLists]-->[4] <!--[endif]-->王娜.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

<!--[if !supportLists]-->[5] <!--[endif]-->吕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难题趋势与策略[J].中国 成人教育,2019,(24).

<!--[if !supportLists]-->[6] <!--[endif]-->李一杨.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 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02).

<!--[if !supportLists]-->[7] <!--[endif]-->王玉明.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育人资助模式探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1).

作者简介:杜靖(922月一),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 南省慈利县人),辅导员,学历:研究生,单位:吉首大学,研究方向: 民族学.



上一篇:“大健康”背景下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文学文章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鲁字第37H0A668号/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格/中国期刊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客服电话:010-5827999 客服QQ:2158620360 邮箱:chinese_data2010@126.com
Copyright ©2010- 中文学术期刊源数据库 鲁ICP备2022025313号-1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删除